沙眼与“红眼病”一样,通过接触性传播。沙眼在夏季比较常见,这是因为30℃以上高温最适合沙眼衣原体的生长繁殖。
新沙眼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活动性沙眼、沙眼性倒睫患病百分比分别为0.196%、0.002%,远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的沙眼流行区标准(5%,0.1%),证实我国已不再属于沙眼流行国家,已经实现了根治致盲性沙眼的目标。但根治致盲性沙眼并不意味着不再有沙眼病例的发生,仍需要继续普及沙眼防治知识。今年6月6日是第20个全国爱眼日,活动主题为“告别沙眼盲,关注眼健康”。眼依近视专家表示,虽然发病率降低,但仍需继续普及沙眼防治知识,提醒市民要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
1.传染途径沙眼主要通过接触传染
沙眼是由一种极微小的病原微生物沙眼衣原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沙眼与“红眼病”一样,通过接触性传播。沙眼在夏季比较常见,这是因为30℃以上高温最适合沙眼衣原体的生长繁殖。一般来说,沙眼的传播与患者的卫生习惯、居住环境、营养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沙眼患者常会出现眼红并有黏性分泌物,而分泌物中含有沙眼衣原体,很容易沾到手指、衣物、毛巾、洗脸用具和其他物品上。当健康人接触沾有沙眼衣原体物品时,沙眼衣原体就从一个人到了另一个人身上,交互接触而传播开来。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患沙眼大多由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传染所致。因此,在炎热夏季,要特别注意个人清洁卫生,尤其不要经常用手揉眼睛。
2.沙眼症状怕光、流泪、发痒、异物感、分泌物增多
据介绍,沙眼多为急性发病,病人有异物感、畏光、流泪,出现很多黏液或黏液性分泌物。数周后急性症状消退,进入慢性期。此时无任何不适或仅觉眼易疲劳。如于此时治愈或自愈,可不留瘢痕。但在慢性病程中,特别是流行地区,常会重复感染,病情加重。角膜上有活动性血管翳时,刺激症状变为显著,视力减退。晚期常因后遗症,如睑内翻、倒睫、角膜溃疡及眼球干燥等,症状更为明显,并严重影响视力,甚至更大危害。
3.特别提醒玩过手机再揉眼增加患病率
手是沙眼传播的重要途径。如今,大家用眼频率越来越高,对着电脑屏幕时间过长,玩手机刷微博发微信等。如此一来,眨眼频次减少,泪液分泌不足,很容易诱发眼睛干涩。很多人还喜欢在公共场所玩手机、平板电脑,而公共场所卫生状况一般比较差。由于沙眼为接触性传染病,不卫生的手触摸了电子屏幕后,再不自觉地去揉眼睛,就大大增加了感染沙眼的几率。
夏季,很多人喜欢游泳,而游泳也是人们感染沙眼的一大因素。因此,大家游泳解暑时,要选择水质较好的游泳池,游泳时最好戴泳镜,并在医生指导下在下水前后点一些抗菌眼药水进行预防。游泳回家后,最好再用清水彻底洗一次澡。
4.沙眼预防洗手洗脸改善环境
视力专家表示,由于沙眼衣原体常附着在患者眼睛的分泌物中,任何与此分泌物接触的情况均可造成沙眼传播感染的机会。因此,需要培养良好卫生习惯,保持面部清洁,不用手揉眼,手巾、手帕要勤洗、晒干;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工厂等集体单位睡眠区应进行分隔和通风,应分盆分毛巾或流水洗脸,加强理发室、浴室、旅馆等服务行业的卫生管理,严格毛巾、脸盆等消毒制度;合理处理垃圾,改善厕所环境,减少或消灭苍蝇,并要注意水源清洁,以阻断沙眼传播的途径,减少感染的传播,防止沙眼的感染流行。
5.沙眼治疗规范治疗是三至六个月
一旦被确认为是沙眼,就按沙眼诊断治疗。规范治疗是3至6个月,其间用药是不能停的。如果过两天就没事了,那肯定就不是沙眼,因为沙眼是不可能那么快治疗好。市民患了眼病,一定要去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并就诊,而沙眼的传播与患者的卫生习惯、生活条件、居住环境、营养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